静宁县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考
徐 耀
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而社会劳动者的现状却是:“无业者难以适业,有业者并不精业。”这一点,在作为国扶贫困县的静宁显得尤为突出。目前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急需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是,全县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发展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彻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呢?
一、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是职业教育资源普遍不足,学校基础条件差,生源不足。作为国扶贫困县的静宁县,全县总人口47万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8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4元,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全县高中阶段普职比例为5∶2,距教育部1∶1的要求相距甚远。二是从思想上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老百姓认为上职业学校没出息,长此以往,也就造成了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不和谐的局面。三是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还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主阵地作用。据统计,2010年,我县劳务输出一年挣回8.25亿元,年输出人员在10.1万多人(次),纵向来看,收入是客观的,但横向比较,劳务经济效益还不够高,因为务工人员大多未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培训,文化素质低,技能素质更低,不能适应现代技能型人才需求。四是就业渠道不畅,前者对后者拉动作用不强。由于当地企业规模小、又缺乏长效人才机制,因此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也非常困难,而且这种就业的格局已经形成了行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二、思路及对策
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为此,职业学校要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型的教育模式,要通过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更多的谋业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1.强化政府统筹力度,优化配置农村职教资源
农村职教必须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致富和振兴农村经济这个中心,将各方面的优势融汇到振兴农村经济的“大合唱”之中。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大对职教经费投入的同时,必须强化统筹的力度,在农村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各种科技文化站等机构统筹结合起来,依托乡镇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依托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使分散、有限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师资、基地等重新优化配置,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克服小而全、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和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矛盾,消除校舍、师资、实验实习基地等方面闲置浪费同需求的矛盾。同时,政府要把开展农民就业培训作为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大力培养现代专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合格劳动力。要把农民培训与提高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扩大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做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2、合理设置专业,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事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同时,要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使其素质全面提高。注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还可根据需要编写一些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乡土教材,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村、本乡的农业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职业兴趣。
因此,职业学校要按照“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形式多样性,专业设置职业性,教学方法实践性”的办学思路,牢牢与市场对接,着力抓好订单、定点、定向培训,实施“定单式”教育与培训,以“出口”带“入口”,变招生为招工,变毕业为就业,实现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
3、把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培训教育为重点,推进农民素质建设。要突出解决农民观念落后、致富能力不强、向二、三产业转移缓慢等问题,从根本上激活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内在动力。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在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中,要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相结合。不仅进行二、三产业方面的就业培训,还要进行“种养”等“一产”方面的培训。不仅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还要为农业发展服务;不仅要培训转移技能,还要培训发展种养的先进技术。因此,要选择易掌握、投资小、见效快的实用技术,分季节地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让其成为一名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农民。